热搜新闻

行唐杨村秧歌

2016-01-11 0

行唐杨村秧歌

 

      杨村位于行唐县城西北9公里处,处于行唐县中心位置。全村现有人口714人,178户,耕地1000亩。杨村历史悠久,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人类聚居,曾名荆柭沟,明初杨氏春夏秋冬兄弟四人奉诏迁此定居,因人丁兴旺,遂以姓氏更名杨家庄;后因与县内其他村重名,于1982年更名为杨村,沿革至今,该村是省级文明生态村和石家庄市100个历史文化名村(镇)之一。

      杨村秧歌历史悠久,影响巨大。相传杨村秧歌起源于东晋时期,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明朝末年,村里已建有秧歌班子,至清朝中期已经发展壮大,在周边地区声名远扬。杨村秧歌又称“北路调秧歌”,是一种集做、念、唱、打于一体的民间戏曲剧种,角色行当主要分为生、旦、净、丑四类,生角又分为娃子生、小生、须生、老生、武生;旦角分为小旦、花旦、青衣、彩旦、老旦;净角分为铜锤花脸、二花脸;丑角分为文丑、武丑、三花脸等。

      杨村秧歌以皮鼓、板、锣、镲等打击乐器伴奏,不入管弦丝竹器乐,打法主要有四九、六九、二七、二二等形式。主要板式有起腔、平调、悲调、迷子(大哭腔)、河西、明阳、垛子等二十几种。杨村秧歌与其它地方的秧歌调子不同,自成一系,各种板式唱腔风格各异,表现力强。除个别句用假嗓外,基本都是用真嗓演唱,起腔苍劲豪放、穿透力强;平调平缓有力,高亢激昂;悲调悲怆凄凉,催人泪下;明阳调曲调清新,颇具民歌风味,多用于对唱形式;河西调优美婉转,欢快顺畅;阴调唱腔低沉缓慢等。

      唱词中间有时加一些衬字一带而过,佐以大量行唐方言俚语,乡土气息浓厚,最后多以“哎、咿哎、喂、唵”等口气语落音。讲究唱词押韵,但又不拘泥于呆板单调的韵律,唱腔大部分为上下句结构,具有反复的特点。唱词不受七、十字句的限制,有的少到三五个字,有的多达几十个字,都能够以优美的旋律演唱出来。唱腔铿锵有力、节拍鲜明。演出时器乐在前,演唱在后,唱打分离,唱词不受乐器干扰,直接入耳,听之易懂,看之亲切。

      表演技巧主要来源于劳动人民生产生活和民间艺术的衍化,给人以生活实感。如“回头”、“上马式”、“下马式”及表现生活细节的烧火、推磨、纺线、绣花、梳头等舞台表演活灵活现、传神逼真。

      杨村秧歌先后排演了《打经堂》、《贾金莲拐马》、《龙宝寺降香》、《劈灵棺》、《丁郎寻父》、《跑沙滩》等传统剧目,改编了京剧《牧羊圈》、曲剧《拉荆笆》等剧目,移植了京剧《武家坡》等,目前流传下来较完整的剧目近三十出。

      杨村秧歌扎根于民间,其内容表现了家庭美德、社会公德、伦理道德等诸方面,思想健康向上。戏里惩恶扬善,奉劝人们勤劳吃苦、忠孝节义,能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对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促进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

 

《打经堂》剧照

《贾金莲拐马》剧照

化妆

县文化馆王凯老师为杨村秧歌记谱(杨轩)

杨村秧歌打击乐队(甄二娃)

杨村秧歌口传手抄本(侯爱民)

杨村秧歌书

杨村秧歌戏服-自制粗布绿色缯花上衣(小旦戏服、已250多年)侯爱民

杨村秧歌艺人传艺(侯爱民)

杨村秧歌正在演出《刘秀走国》

 

 

 

 

 

 

 

 

 

 

 

行唐县文化馆
电话:0311---82661611 13165581279
邮箱:1125272639@qq.com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