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新闻

物产民俗|难忘“苦累饭”

2022-08-10 0


西河柳

 

提起“苦累饭”,现在多数人都已不吃,有的可能连听也没听说过。“苦累”并非生活中的“苦与累”,它是北方农村流传至今的一道特色小吃。“苦累”介于主食和菜之间,说它是不入流的饭,亦不为过。然而,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冀西南农村一带,因为粮食紧缺,“苦累”是常见的食物。“苦累饭”,菜多面少,缺粮时人们喜欢吃。“擀面省,烙饼费,蒸干粮不如馏苦累”,当年的顺口溜,至今还在流传。

我生长在农村,小时候家庭条件差,全靠父母在几亩薄田里劳作,才能勉强糊口。当年,没钱买大鱼大肉,母亲经常变着法给我们改善口味,做得最多的就是“苦累饭”。

为了能接续到夏季的新粮,母亲经常让我和弟弟把刚长出来的榆钱、槐花、猪毛菜、扫帚苗、马齿苋等采回家,摘去杂草,洗净后掺上点儿玉米面或高粱面,拿细盐搅拌均匀,或上笼屉蒸、或在锅里焯,出锅后趁热拌上蒜末、淋上香油,做成“苦累饭”吃。到了夏末,村南菜园里的老豆角、老茄子、萝卜缨等,则成了“苦累”的新原料。

以上这么多野菜,最理想的“苦累”原料当属榆钱。小时候,我算是家里最会捋榆钱的野孩子。下午放学后,我拽着弟弟的胳膊,沐着斜阳的余晖,蹦蹦跳跳地往村外的榆树沟里跑。来到沟岸边,选好一棵老榆树,篮子叼在嘴里,手扒脚蹬,几下就爬到树上,坐在树杈间,大把大把地捋着榆钱。最初捋下来的榆钱,当然要先满足自己肚中的馋虫,吃到嘴里,甜甜嫩嫩的,带着股清香。榆钱“苦累”吃起来粘粘的、甜甜的,滋味特别好。不过,榆钱一年中也就那几天有,况且每家都要捋,能捋到手的,自然少之又少。

其实,槐花“苦累”也不错。趁着花苞半开未开,折下几支,去掉叶柄,用水洗净,用少许玉米面拌匀,上屉蒸熟。刚出锅的槐花“苦累”,散发着一股淡淡的幽香,白色的花,黄色的面,有色有味有嚼头,吃起来唇齿留香。可是,槐花“苦累”不能多吃。家里老人都说,槐花有毒,吃多了脸会肿。

小时候,我在外祖母家生活了很长时间,那时候,总能吃上她做的好吃的“苦累饭”。然而,在外祖母病故后的这些年里,我再也没有口福。现在,经济条件越来越好,鸡鸭鱼肉成了家常便饭。当年糊口的“苦累”饭,也摇身一变成了人们忆苦思甜的特色菜。那些做“苦累”的原料,也扩展到了茼蒿、蒜薹等高价菜蔬。如今的“苦累”饭,香甜适口,味道是越来越好,可我再也找不到当年那种特有的感觉和滋味。


行唐县文化馆
电话:0311---82661611 13165581279
邮箱:1125272639@qq.com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