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新闻

收藏鉴证|千年古县行唐龙文化探源

2022-05-30 0

千年古县行唐龙文化探源

                   李彦丽 盛京伟

 

大约七千年前左右,太行山东麓一带是今渤海的西岸;约六千四百年左右,海退陆地显现,而大陆上留有诸多的大泽,如先秦文献中屡屡记载的雷泽、大陆泽、泰泽、云梦泽,而石家庄西部山区一带则为大陆泽的西岸,行唐西北部山区正是大陆泽西岸的一部分,作为今行唐山区与平原分界线的丘陵地带正处于大陆泽水陆相接的地方,在当时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人类逐水而居,以渔猎为生,这里水草丰美,动物众多,水产丰富,利于渔猎生产,是人类最早的居住地之一。这里最早居住着一个信仰月神的王母部落,其首领是后来被神话的王母娘娘,其前身形相为虎首蛇(龙)身,这一部落以虎首蛇身的“龙”为图腾,并称王母为“龙皇”。行唐县玉亭乡李家庄村西的缶山,因其具有虎首龙身之形,民间耆老世代相传为“龙虎月牙山”,并因其独特的山形受到历代的祭祀,曾为古北岳的镇山祭祀北岳地母,此地母在缶山祭祀中称为“虎妣”,也就是虎首龙身的老祖母,后人又称为王母娘娘。

因远古时期行唐生活着以虎首的龙为图腾的王母部落,又有虎首龙身的名山祭祀,故古称行唐为“龙”。

一、有关文献记载

行唐县古称“龙”,当代行唐宣传千年古县称为“龙邑”“龙地”。《中国历史地名大词典》对“龙”的诠释有两个,一是指春秋时鲁邑,二是指战国赵邑。在今河北曲阳县西南。《史记·秦始皇本纪》:“七年,彗星先出东方,见北方,五月见西方。将军骜死。以攻龙、孤、庆都,还兵攻汲。” 张大可主编的《史记新注》,对“攻龙”中的“龙”注释为:龙,在今河北省行唐县[1]。“以攻龙、孤、庆都,还兵攻汲。龙,在今河北省行唐县;孤,在今河北唐县北;庆都,在今河北望都县。当时三地皆属赵”[2]

二、“龙”字的演变[3]

搜狗截图22年05月30日1018_1.png

关于甲骨文“龙”字,青松堂认为:

甲骨文“龙” 考释(一):搜狗截图22年05月30日1022_11.png左上辛,左下月,右下“蛇形”也。根据五行,辛:阴金,月之精华 ,能赏能罚;月:大阴,月在辛下,谓之极阴之物象。“蛇形”处在辛下:灵,神秘;性情:冷酷、凌厉、决断、外柔内刚等。所以早期甲骨文“龙”很可能谓是“君权神授、神秘、力量、赏罚、权势”等之象。又:辛:代表新,左有“新月”之意;夏朝历法:采用“定朔法”——以朔日为每月的初一,“新月”。古人一定观察到:蛇的蜕皮很有“规律性”,这种规律性与月盈月亏,或“死亡”(残月)及再生(新月)的循环有“关联”。古人对这一现象感到“神秘”,农历月初见到的新月和月末的残月代表了生和死。

甲骨文“龙” 考释(二)—— 搜狗截图22年05月30日1024_12.png甲骨文合集“94反”中的“龙”。这个龙字:上部不像“辛”,查阅“辛”字相关变形,未见此写法,倒是很像甲骨文“牛”字;下部疑似甲骨文“虎”字的头部。《列子·黄帝篇》称:“庖慷氏、女嫡氏、神农氏、夏后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合集94反”龙字很像前述——蛇身人面,牛首虎鼻。甲骨文“龙”在早期有可能经历了不断变形,“龙”字经历了一个不断地神化过程。

由上可知:龙在民俗中是掌管生死的月神,其形相为虎首龙(蛇)身。

三、行唐县古称“龙”的缘由探析

(一)古代地名命名原则

关于地名的命名,宋代的王观国总结了古代地名命名原则,概括为:“凡地名必从山,从水,从事迹,除此之外,必取美名。”地名命名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地理、民族、风俗习惯、宗教等都有密切联系。据《正定府志》记载:“郡邑所始,采地、山川、都城、里闬均堪命名,间参之以时事或象其形而会之意。正定名府、州、县之初皆不外此。”宋代王观国的古代地名命名原则和《正定府志》记载的正定名府、州、县都有采用山名并参照山形会意命名的原则。行唐历代多隶属于正定府[4],则其地名来源于其辖域内的山名,行唐县古称“龙”就是来源于其境内历代史志记载的名山“玉女山”,俗称龙虎月牙山,即今位于今行唐县玉亭乡李家庄村西的缶山。

(二)缶山民间称“龙虎月牙山”

缶山,上古时期称为“不周山”(石家庄一带是商族的发祥地,商族的始祖母简狄的娘家有娀氏。有娀的地望,《淮南子•坠形训》说:“有娀在不周之北。”不周为山名,有娀氏生活在今保定易县一带,其位于今行唐缶山北二百华里,并且不周山“山形有缺不周匝”更符合月牙形状,所以不周山可理解为月牙山),唐朝前称为“岁山”,唐朝到辽宋夏金元时期称为“玉女山(玉山)”,明朝时期避代宗朱祁钰之讳而改称“伏山”,清顺治年间避顺治皇帝爱新觉罗福临讳改称“缶山”至今。山呈虎首龙身形,虎首龙身又是月神西王母的形相,月亮的月牙(月初的新月和月末的残月)在月神信仰中代表了生死,古代人口生产是最重要的事情,掌管生死的月神西王母就成为了人们崇拜的对象,缶山因象其形而会之意,民间耆老代代相传称为“龙虎月牙山”。缶山因此成为了龙图腾的祭祀场所,同时,五岳之一的北岳恒山信仰就是月神信仰,行唐位于古北岳恒山信仰的中心地带,以其具有独特的虎首龙身西王母形相的龙虎月牙山,在古代有了“龙”的美称,缶山之上古有祭祀西王母的龙祠。

(三)缶山龙祠—月神西王母祭祀遗迹

康熙十九年《行唐县志卷二•地理》:缶山,在治北三十里上有龙词,旱则祷之多应。乾隆三十七年《行唐县志卷三•地理》:缶山,在治北三十里上有龙祠,旱则祷之多应。同治十三年《行唐县志卷一•地理》:缶山,在治北三十里上有龙祠,祷雨多应。

以上清朝县志记载缶山龙祠的功用主要是求雨。龙成为主管水旱之神,是在佛教传入中国以后的事情。行唐“龙”是主管生死的西王母,她是星辰信仰中的月神,月神是阴神、女神,为母,每个农历月初从西方升起故称为西王母;太阳神是阳神、男神,为公,每天从东方升起,被称为东王公。

缶山龙祠位于缶山凌角石上,俗称龙皇堂,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坍塌,现留有残垣。凌角石是一个山丘的名称,这个山丘从南面看像一只卧着的老虎。

龙皇堂里的神像,据村里耆老所传,是一左一右两条龙,每条龙的长相和现在庙里的龙王不一样,脑袋不像龙,而像虎,龙的前爪下抓着一个人头,做龙吃人状。对于这一神像的形状,笔者颇感惊奇,在其他现存的龙王庙里笔者见到的龙王都是龙首人身,何以缶山龙神却是虎首还做吃人状?后来查阅有关文献,笔者发现:原来缶山龙皇堂所祀龙神为月神西王母,也是看守天门的虎神,所食之人,乃是鬼魅。殷商青铜器纹饰和艺术形象中,经常出现一个老虎食人的图形,这个图形是“虎食鬼图”。“虎所食者虽具有人形,但形相颇狞厉,周身绘有怪纹——应正是鬼魅的象征。我们过去曾证明过月神即西王母,也就是死神。而她又是嫦娥的前身。”何新在其《诸神的起源》一书中,指出了食人虎是代表死神的月神西王母,同时认为虎是古代的鳄鱼,虎首就是鳄鱼脑袋。民间认为“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噬食鬼魅。”虎在道教中也有着重要的位置。虎不仅是四向神之一,而且还是天门的守护神,屈原《招魂》曰:“魂兮归来,君无上天些,虎豹九关,啄害下人些。”意思是说天有九重,每一重都有虎豹镇守,专门啄害地狱上天的人。道教中的神往往召虎以供驱使,驱除邪祟。

在商周青铜器中的龙食人纹器亦可佐证行唐缶山所祀龙皇为月神西王母。青铜器专家马承源介绍其中三件:

1.商卷角兽觥。此觥极为奇特而壮丽,觥体后部为一曲折角型龙头,龙口沿下连觥足,足部蟠一人面蛇身的怪物,龙的獠牙正好咬住这一怪物的头部。此器今在美国华盛顿佛力尔美术陈列馆。

2.龙噬人头軎。上村岭虢国1705号墓出土。軎的顶端作龙形,龙口的獠牙中正面和左右两面各咬一人头。此軎的时代可能早到西周晚期。

3.龙噬人头軎。軎的顶端作龙头形,龙角呈螺旋状,是习见的西周晚期器的特点。龙口的獠牙中正面咬一人头。上海博物馆藏。

关于西王母的真实面目最早出现在《山海经·西次三经》:“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批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山海经》中对西王母形象的描绘,表明她具有虎首龙身的形态,并且她主刑杀。在中国古代神话中,历来存在着一个辩证的观念:创造生命之神与刑杀生命的死神,乃是同一个神,月神是生神也是死神。

所以缶山龙祠所祭祀龙神,乃虎首龙身的月神西王母,进一步说明民间耆老称呼缶山为龙虎月牙山的原因除了山具有龙虎形状外,更重要的是祭祀着虎首龙身的月神西王母,以其祭祀之盛,声名远播,所属地域冠以“龙”名。

(四)缶山后洞祭祀遗风

1.缶山后洞神主

缶山后洞位于行唐县玉亭乡八里庄曲河西岸,祀山南边八里庄十亩湾土地南,缶山脚下西北角。“后”的最初意思是指女性。王国维说:“后字皆从女,或从母,从子,象产子之形。”《书·武成》:“告于皇天后土。”在中国文化中,“皇天”是指太阳神,“后土”则是指与皇天相匹配的地母。在民间信仰发展过程中,皇天演变为了玉皇大帝,后土演变为了王母娘娘,并秉信“天上有玉皇,地下有龙王”。在行唐流传的七十二辈古人歌中有“上方出的张玉皇”“王母娘娘玉亭出,九个闺女九落凡”的唱词。实际上,“后”字的最原始意思,就是部落全族的尊母。在知其母不知其父的上古社会,生育了本族全部子孙的高祖母,理所当然具有领袖的权威,为一族之长,后来成为了部族的祖先神,祖先神与土地信仰结合,生人者为母,生万物之母则为土,后土就成为了万物之母神,即地母之神。生活在行唐的王母娘娘生育了九个闺女,而成为了当时部落的尊母,同时印证了,行唐过去生活着一个王母部落。洞即穴、家的意思。上古时期,人们择穴而居,所以缶山后洞就是西王母居住的地方。

现在缶山后洞祭祀的神主,民间巫者称其为“虎妣先生”。“妣”,老祖母。虎妣,就是被尊为老祖母的虎首龙身的王母娘娘。先生是巫者对其所供奉神灵的尊称。并相传虎妣先生长着老虎脑袋,法力无边,管着北方的鬼,北方出生的小孩也是虎妣先生送去的。虎妣先生即虎神,何新在其《诸神的起源》中提出古代“虎”被称为“狸”——即离、李,实际上又通转于“厉”和“黎”,“黎”即古代宗教中的司地之神,而厉又是古代传说中的刑杀之神。《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其(指昆仑)下。”由此观之,泰厉之神是西王母,她的形像是一位白虎女神的形像。但更有趣的是,西王母也具有一副鳄鱼神的形像:“玉山,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状如人、狗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5]所谓狗尾,即勾尾,鳄鱼尾部有三个钩,很锋利,遇见鹿、猪就用尾巴打击捕获,然后吃掉。所谓善啸是吼声如雷。所记蓬发即披发,指的是鳄鱼的背鬃。综合上述形像观之,这位白虎女神西王母,也是一位鳄鱼神。在汉代画石拓本中,经常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位具有鳄鱼形像的月亮女神。

西王母是泰厉之神,由此我们又可知道,她其实就是作为北正而“司下地”[6]的地神。在中国神话中,除泰厉——西王母外,还有一群小厉。据说人横死之后魂无所归,也将转化为厉鬼,叫作群厉、淫厉,或简称厉。《左传·昭七年》说:“鬼有所归,乃不为厉。”“人生始化曰魄,阴曰魂。匹夫匹妇强死,其魂犹能冯依于人,以为淫厉。”强死即横死,所谓“不得善终”。《左传·成公十年》: “晋侯梦大厉,披发及地,搏膺而踊,曰:‘杀余孙,不义。余得请于帝矣!’”杜预注以为此大厉,即晋景公所杀赵氏子是横死为厉之例。

《墨子·明鬼》记周宣王狩猎遇厉。厉鬼名杜伯:“杜伯乘白马素车,朱衣冠,执朱弓、挟朱矢,追周宣王,射之车上。殪车中。”此杜伯亦是厉鬼。杜伯究竟是什么人?历代注家众说不一。但我以为此所谓杜伯,可能就是《楚辞·招魂》中的地下厉鬼——土伯: “魂兮归来,君无下此幽都些;土伯九约,其角觺觺些;敦脄鱼拇,逐人驱驱些;参目虎首,其首若牛些。此皆甘(瞰)人,归来恐自遗灾些。”王逸注略曰:“幽都,地下后土所治也。土伯,后土之侯伯也。九约,其身九屈。觺觺,角利貌,主触害人也。敦脄血拇,厚背利爪。参目虎首,其状如虎而有三目。” 屈原所描绘的这位“土伯”,其实就是鳄鱼,也是作为龙崇拜的虎首龙身的月神西王母。

2.缶山后洞庙会

农历二月十五日是缶山后洞庙会,俗称八里庄庙会,这天祭祀虎妣先生。据当地老人们讲,庙会当日的巫术活动之一叫“欺负兔子精”,具体内容是:让一个巫婆扮作兔子精,其他巫婆一边跳着八字舞一边辱骂一番。在中国月神崇拜中,兔子精为月精,俗称玉兔,是月宫的标志之一,所以笔者认为欺负兔子精当为祈福兔子精,即向月亮祈福。兔子,因为沾了自身繁殖能力极强的光,与作为“阴精之宗”的月亮结合到一起,形成了女性图腾玉兔,这一现象最早起源于月亮成为女性图腾的时代。月亮在不同地域和民族的神话中成为女神、繁殖神的共同心理根源。在妇女与子嗣之间,以孕养、生育为纽带历来连为一体,由此产生了月亮女神的第三个神职:儿童保护神。于是人们向兔子精祈福,获得子嗣、护佑妇女儿童。此即印证今缶山后洞祭祀,应该为“月神”祭祀。巫婆师承在一代代言传当中慢慢地“祈福兔子精”语言发音变为了“欺负兔子精”,认为“兔子精”是妖精,就要制服它,以防止害人,现在的后洞巫术祭祀活动远离了其本质。这一祭祀活动证明了王母龙信仰演变为了玉兔信仰,玉兔成为了王母龙的化身。

四、龙治所在

治所,城邑所在地,后人称龙治所在地为龙邑。笔者考证认为:龙邑在今行唐县玉亭乡缶山之上。

(一)缶山中的地名带有治所特征

现在缶山脚下有八里庄、李家庄、庙上、素家佐、高岭、老牛沟,东井底、西井底、南城子、西城子、北城子、东城子、小八里庄村环绕。缶山山顶西部有“大围”“旗杆夹”“将军帽子”等地名,应该是龙治遗址上的名字。

1.“围”:墙,是城或邑的意思。当地人称呼古代传说的建筑,因年代久远,不记得确切建筑名称,就在建筑前加一“大”字,如称呼八里庄村东的圆通寺遗址为“大寺”,所以“大围”就是“大城(邑)”,即行唐的龙邑。“旗杆夹”应该是插旗帜的地方。

2.“将军帽子”。应该是龙邑的城隍神王山将军庙的异传,“将军帽子”应是“将军庙子”。农历二月十五日八里庄庙会,还是一个城隍庙会,当地上岁数的老者俗称“鬼庙”,城隍在民间认为是掌管冥界的神祗,即土地爷,并且还分有级别,村乡级的称为“土地”、县级以上的称为“城隍”,每个村、乡都有“土地”,每个县都有“城隍”。据八里庄92岁(2014年)的老奶奶孙三玉讲,行唐大的城隍有两个,自玉亭村南断岭岗以南区域归行唐县城的城隍管辖,断岭岗以北归缶山后洞城隍管辖。此说法应该受隋朝遗迹影响,隋开皇六年,析行唐设玉城县,治所在今西玉亭村,玉城县的辖区北可至今山西繁峙县一带,城隍是护城神,一个小村庄不可能有城隍神,这一庙会应该是古龙邑城隍庙会的遗风。

3.校场。在八里庄村祀山南边,有十亩地,村民世代相传为校场。校场[7]:旧时操练、演习或比武的场地。校场是古代城邑的设施之一,用来操练守城兵马等。

4.行唐县志关于后洞的记载。乾隆三十七年《行唐县志•卷之三•地理志•古迹•无影山》:“在城南百步,伏地中,惟露石顶。旧传有仙人洞通唐县,后有恒山庙石版,即洞门,俗称行唐为山后。”行唐县志所记载的古迹无影山,不会位于现在的行唐城南,笔者认为无影山应该是位于今缶山之上的古龙邑城南,通往唐县的仙人洞即古北岳恒山仙人洞。此仙人洞,笔者认为就是今缶山后洞,因行唐缶山有祭祀古北岳恒山地母的后土洞,被称为“山后”。山,即古北岳恒山;后,即后土,其意思是古北岳恒山后土的祭祀之地。

5.城子村名。在缶山西、西北山脚下分布着东南西北四个城子村,行唐方言称呼县治所在地为“城里”或“城”,后缀“子”字为“城子”。这四个村子应该是古龙邑俗名的遗存。

6.沟通南北的交通要道。当地人称“大道”,缶山中有一条南北大沟,应该是古代的一条大道,俗话说:“多年大道走成河。”昔日的大道变成了大沟。龙邑位于这条大道的西边,是南北交通线上的一个重要的城邑。商高祖王亥在商丘服牛驯马发展生产,发明了牛车,用牛车拉着货物,沿着这条大道,途经龙邑,到有易部落(今保定易县)去进行商品交易。

7.行唐七十二辈古人古迹歌中提到的村名人名,缶山周围最多。许由村、上方、井底、玉亭、西城子、东城子、八里庄、苇园、黄龙港等,周围出的人物都是重量级的,如禹王、濮王、姜太公、八龙王、黄帝、嫦娥、玉皇大帝、王母娘娘等,因此推断缶山一带当时是一个繁华的地方,为龙治所很有可能。

五、行唐及周围县的王母龙文化风俗

虎首龙身的行唐王母龙文化影响深远,缶山周围的祭祀遗迹,行唐及周围县市的庙会、出土的文物呈现了行唐龙文化的魅力。

(一)祭祀遗迹

1.天渊玉女塘。祭祀玉女神的地方。是古代“唐”名称的历史根源及南行唐、行唐名称的起源地。母系氏族公社时期,是人类祭祀髙媒神祈求婚姻及繁衍后代的地方,这一风俗后来演化为了上巳节。这里是上古西王母部落生活区,西王母虎首龙身,是最大的玉女神。在老牛沟村南,苑阳关村西,上方村东有地名为九顷湾,传说是王母娘娘的后花园,过去还有王母脚印遗迹,现已不存。在玉女塘繁衍后代称为龙的传人,玉女塘呈十字形,上应银河,又称河汉,这里繁衍的后代又称汉人。位于李家庄村东曲河大桥北,当地人称“十字汪”。

2.石神夫人。祭祀石神的场所,是华夏民族的华族始祖母,古人思考人从何而来,得出结果始祖是从石头缝中诞生的。位于李家庄村东曲河大桥北,当地人称“大石头”。宋•罗泌的《路史•前纪•一》记载:复经二劫,忽生太元玉女,在石涧积血之中,出而能言,人形具足,天姿绝妙,当游厚地之间,仰吸天气,号曰太元圣母。《元始上真众仙记》:复经二劫,忽生太元玉女在石涧积血之中,出而能言,人形具足,天资绝妙,常游厚地之间,仰吸天元,号曰太元圣母。……太元圣母生天皇十三头,治三万六千岁,书为扶桑大帝、东王公,号曰元阳父。又生九光玄女,号曰太真王母。由此可知:虎首龙身的西王母为生活在行唐一带龙神信仰部落的首领,其母亲为太元圣母,其外祖母为石神夫人。

(二)庙会

奶奶是对祖母的称呼,亦是对老年女性的尊称,在河北一带方言中,对于女性神祗称为奶奶。石家庄一带方言称“太阳”为“老爷儿”或“爷爷儿”;称“月亮”为“老姆儿”或“老姆奶奶”简称 “奶奶”。所以遍布石家庄一带的龙王庙、老母庙、奶奶庙、抬头庙、老虎庙[8]等都是祭祀月神西王母的庙会。以行唐各村庙会(农历)为例,可以看出行唐浓厚的龙信仰氛围:

正月十六  行唐西关 龙王庙

正月十八  范家佐   奶奶庙

二月初二  安家峪   奶奶庙 

二月初二  官  庄   奶奶庙

二月初二  南翟营   龙王庙

二月初六  窦  庄   龙王庙

二月初八  封家佐   奶奶庙

二月初十  上子洋   老姆庙

二月十三  张家庄   奶奶庙

二月十五  八里庄   龙皇庙

二月十六  颖  南   龙王庙

二月十八  口  头   老姆庙

二月十九  固  山   老姆庙

二月十九  南  桥   老姆庙

三月初一  东井底   龙王庙

三月初六  东市庄   龙皇庙

三月十三  龙兴庄   奶奶庙

三月十八  西市庄   抬头庙

三月廿五  贾  庄   奶奶庙

四月初五  西玉亭   奶奶庙

四月十八  北高里   老姆庙

四月十八  东  寺   奶奶庙

四月十八  口  头   奶奶庙

四月廿二  上  碑   奶奶庙

九月十五  西市庄   抬头庙

(三)出土文物

1.行唐故郡考古。行唐故郡考古文物展现了虎首龙身的王母信仰。

搜狗截图22年05月30日1030_13.png

虎形铜牌饰:大虎的腿部连着三只小虎。笔者认为三只小虎代表着王母信仰祈福中的多子、多福、多寿。

搜狗截图22年05月30日1018_2.png

金牌饰:上为虎,下为龙(虎首龙身)

金牌饰的上半部分,两只大老虎张口聚首,大老虎上方还立着两只小老虎,下半部分则是纠缠着的龙纹。一尺见方上,盘踞着18条龙。

搜狗截图22年05月30日1018_3.png

出土马车车厢上的金属质兽型牌饰

2.新乐中同村积石墓。1980年出土虎形鎏金饰片,虎作蹲踞状,俯首张口,粗尾高跷,头、腹、后足之下相连同样形式的三只小虎。搜狗截图22年05月30日1019_4.png饰片正面鎏金,边沿稍卷,背面呈凹状,以便镶嵌于器物之上。护体某些部位镂以小圆孔,孔内嵌绿松石。全长16厘米、宽8厘米。同类遗物在唐县钓鱼台、中山灵寿故城遗址等战国初期鲜虞中山墓葬之中或多或少也曾出土。

3.平山中山国陵出土龙虎玉佩。

搜狗截图22年05月30日1019_5.png

双首龙虎玉佩

搜狗截图22年05月30日1019_6.png

回首龙形玉佩

    抬头龙形玉佩,也有学者称之为“拱背回首龙形黄玉佩”[9],是中山国墓葬中出土最大的玉佩,其身体细长,盘转回曲,躬背如桥,勾尾似刀,玉佩上墨书“它玉虎”三个字,“它”,同“蛇(龙)”,由此可以看出,这块玉佩呈龙虎形相,中山国盛行龙虎形相的月神西王母信仰。

搜狗截图22年05月30日1019_7.png

搜狗截图22年05月30日1019_8.png

中山国出土虎形玉佩与行唐缶山虎形对比图

搜狗截图22年05月30日1020_9.png

拍摄于省博物馆的平山中山国虎形饰

4.妇好铜钺。 河南安阳小屯妇好墓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铜钺装饰的虎食人纹在商代青铜纹饰中多次出现,推测具有巫师通灵的涵义。

搜狗截图22年05月30日1020_10.png

(四)端午节中的王母龙文化。艾草具有却病辟邪之用,但通常与菖蒲合用,称为蒲剑艾虎,端午时将菖蒲、艾草插于门上,就是取蒲剑艾虎之意。民间认为“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噬食鬼魅。”艾叶兼有药用与巫用的功能,将艾叶与虎结合的艾虎其驱邪功能自然更胜一筹,佩戴艾虎就成了端午的习俗之一。艾虎是用艾枝艾叶编成,或者是在缝好的老虎上黏贴艾叶。宋陈元靓《岁时杂记》记载:“端午以艾为虎形,至有如黑豆大者,或剪彩为小虎,粘艾叶以戴之。”这一习俗一直延续到清朝,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曰:“每至端阳,闺阁中之巧者,用绫罗制成小虎及粽子,……以彩线穿之,悬于钗头,或系于小儿之背,古诗云:‘玉燕钗头艾虎轻’,即此意也。”

综上可知:行唐“龙”是抬头虎首龙身的西王母,行唐县是石家庄一带王母信仰即“龙”信仰的发源地。



[1]  郜河柳. 行唐龙邑探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9978d50101peye.html.2017,4,25.

[2] 柯有庆.史记.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12141.

[3] 象形字典:龙的象形字,龙的甲骨文,龙的字形演变,龙的说文解字,龙的词组,龙的解释,龙的含义,龙的引申,龙的书法,龙的金文篆文隶书楷书行书草书,在线汉语字典  http://www.vividict.com/WordInfo.aspx?id=2968

[4] 正定府名称历代不同,因据《正定府志》史料,所以行唐所属辖区统以“正定府”称之。

[5] 《山海经·西次三经》。  

[6] 《楚语》:“重实上天,黎实下地。”黎,厉音近相通。

[7] 校场的解释|校场的意思|汉典“校场”词语的解释  https://www.zdic.net/hans/%E6%A0%A1%E5%9C%BA

[8] 因行唐龙呈虎首抬头龙身状,所以民间祭祀月神龙皇的庙会又称作抬头庙、老虎庙。

[9] 刘卫华.中山美玉百变神龙——战国中山国王族墓出土龙形玉佩反映的时代特征.文物天地.2017,6:66.


行唐县文化馆
电话:0311---82661611 13165581279
邮箱:1125272639@qq.com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