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新闻

难忘的岁月难忘的人

2021-06-29 0

 ——聂荣臻在口头镇

胡玉白 郑皓泉

 

       聂荣臻(1899-1992),字福骈,四川江津(现重庆市江津区)人。是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为我国人民解放和日后国防军事现代化做出了重大贡献,深受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的尊敬和爱戴。聂荣臻同志一路走来,有许多战斗的丰功伟绩,也有许多生活趣事。抗日战争时期,聂荣臻司令员率其部队指战员,曾先后两次在河北省行唐县口头镇驻扎,与群众共同生活了四个多月的时间。这期间,他一边指挥巩固和扩大晋察冀根据地,一边指挥人民抗日,同时还开展民主宪政运动的尝试,其夫人张瑞华则领导晋察冀妇女走出家门,以乐观的精神,学唱抗日歌曲,自编自演文艺节目,做鞋袜、救伤员支援前线,聂司令员在口头镇驻扎期间与行唐人民并肩作战,患难与共,结下了浑厚友谊,行唐人民永远不会忘记!

       位于太行腹地的口头镇,地处山区之口,村内有海拔400多米的孔雀山,后又建起了库容1.052亿立方米的口头水库。该村在明初就设立了集镇,它北通五台山、内蒙古,南连正定府、洛阳城,东衔曲阳、直达北平,西接娘子关、太原府。南来北往商贾云集,是个较繁华的集镇。

       1937年11月初,经中共晋察冀省委批准,建中共行唐县委员会、设口头区。由于口头镇隐藏条件好、出入也便利,不久,县委由两岭口村搬至口头镇。

       1938年4月,行唐县的县、区、村组织系统健全完成。8月,行唐县抗日联合政府也由西城仔搬至口头镇,更名为行唐县抗日民主政府,随后在此又成立了行唐县基干游击队,后为抗日游击大队,下设两个中队和8个区小队,此时口头镇已经成为了行唐县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

       行唐县的抗日游击队在晋察冀军区聂司令的直接或间接领导下,积极配合主力作战,经常深入敌战区与日寇斗争,把日寇阻止在了口头以南,有力保卫了晋察冀政权。

第一次驻扎口头镇

       晋察冀抗日革命根据地创建后,为进一步发展和壮大根据地建设,扩大武装力量,有效地打击日军,聂司令于1939年夏秋之交的6月,来到口头镇,地点设在赵白祥(字瑞昌)家,这是聂荣臻第一次来。赵白祥家的房子是座四合院砖瓦房,从外往里为三进院,结构是有三个方形正门和四个圆形的偏门,每进院各有正房、偏房且都有走廊过道相连通,现仍能依稀看清当年的建筑轮廓。据赵白祥的重孙子、现年90岁赵大洲回忆,聂司令当时所带有20多人,有9人住在他家,包括最里面的聂司令和2位贴身秘书兵臣和小郭(郭亭方),还有每进门2位共6位的站岗人员。其余人住在房西的二太爷赵白容家和邻居赵茂华家。

       赵大洲清楚记得,聂司令是个瘦高个子,穿着军装,挎着盒子,特精神威风。住下来后就在房顶上竖插了一个八尺多高的杆儿,杆儿连着线直通小院,小院里正门左右两边有一对雕刻着梅花图案的汉白玉石门砘,现仅存一个(图一);

       小院中,前面有一座太湖石假山(图二),由两块合成,大概是为了装卸方便吧,假山以天然为主,巧夺天工,晶莹剔透,那是当年二爷赵绵泽结婚时,其岳父专门赠的陪嫁品,现在这座假山仍存有,只是在一个角落里倒立乱放着。院中间偏东有一棵又高又大的杏梅树,树上结的杏梅是又大又甜,此树后来因翻建房屋锯了。树下有一台刻着花纹的大理石正方形石桌(图三),由四个圆石砘支架着;

 

图一:石门砘

       

图二:太湖石假山

  

图三:聂荣臻用过的石桌

       聂司令经常坐在石桌旁读书听匣子(后来知道那叫收音机),据赵大洲回忆,聂司令在收听时,不避讳房东一大家子的每个人,家人出入他正常听。若有外人造访,他就转动开关只听戏,等来人走了,他就转台接着听别的内容。他住的西屋里,睡觉用的是土坯炕,地下摆放着一张方桌,桌子两边是圈椅(图四),每天聂司令到院子坐时,都是从屋内搬把圈椅出去。炕上有一对木箱,现仅剩一只(图五)。 

 

  图四:聂荣臻坐过的圈椅

图五:聂荣臻用过的木箱

       聂司令闲暇时也经常逗院子内小孩们玩儿。有一次,赵大洲和六叔(年龄长他一岁)赵文镧在里院玩耍,当时聂荣臻正聚精会神坐在石桌旁听收音机,只见二爷赵绵泽悄悄地从他身后猫腰进来,用两臂欲搂聂司令的腰,说时迟,那时快,聂司令瞬间立起掏出了盒子枪,并转身对准了二爷,一看是二爷两手捧着一把鲜枣,正想献给他,这时俩人都笑了,二爷说:“今天山里有个乡亲来找我看病,路上摘了把鲜枣给我,想给你个惊喜尝尝鲜,没吓着你吧!”“我当是谁呢?快坐下休息一会儿!”说完聂司令拉着二爷坐下,双手接过枣,转身走到我俩跟前递给我们几个,我和六叔接住高兴地跑开了。

       聂司令在口头镇的小屋子里潜心策划,指挥了扩大抗日根据地的建设,还着手运作了冀东、平西、平北等根据地的发展。据赵大州回忆,聂司令住来后,约半个月的某一天,家里来了六、七个人,有两个是穿军装的,在小屋子里开了半天多的会,至于开会的内容就不知道了。从《聂荣臻回忆录》得知,此次在这里召开的是由冀热察挺进军和冀东部分领导参加的会议,主要总结冀东游击战争的问题,安排创建冀热辽根据地工作。聂司令积极组织军队和抗日地方武装避实就虚,瞄准就消灭,狠狠袭击了盘踞在华北的日军,还指挥向其他地区扩展,不但扩大了根据地范围,还消灭了日军的有生力量,扭转了被动局面,为日后的反扫荡奠定了基础。在口头镇驻扎了两个多月,聂司令带着胜利喜悦,于1939年8月初,离开口头镇,回到晋察冀指挥部,不久指挥了1939年冬的反扫荡和击毙日“名将之花”的漂亮战役。

第二次驻扎口头镇

       为反击日军的扫荡,巩固抗日政权,同时为了推动宪政运动的开展,出席所在行唐选区的选举会议,1940年7月,聂司令又率20多人小分队,再次来到口头镇,可见聂司令对口头镇是怀有深情的。教导团随即也驻扎这里。这次的房东是赵白容(字福春),是第一次房东赵白祥的叔伯弟弟,两家相隔一条小胡同,赵白容家位于赵白祥家西南。赵白容家的房子是二进院,每进院是一个四合院,砖瓦房,房梁上雕刻着花鸟,可漂亮了。聂司令住的是赵白容家老二赵绵伟家的两间东房,在第一进院的东侧。据赵绵伟儿子,现年85岁的赵文章介绍:晋察冀人民政府建立后,他父亲就在政府里面的人民银行工作,地点在阜平的南峪村,当时银行的领导有关学文、吴玉章、吴运多、安米。聂司令住他家时,他父亲不在家,后来又跟随银行去了北京。当时,他家里屋内的摆设是长条桌、方桌、圈椅,现有幸找到了方桌(图六)。解放后,他们一家也都搬到了北京,房子现早已塌落,但地基轮廓仍能清晰可辨(图七)。

  

图六:聂荣臻用过的方桌

图七:聂荣臻二次驻扎地

       老房东赵白容是个长寿人,活了89岁,直到1976年才去世。孙子赵江河长年跟着睡,照顾起居。据赵江河回忆,爷爷经常给他讲聂司令在他家住时的故事,说是聂司令是个有文化的人,毛笔字写得挺好,在屋子东墙上曾写下题词“坚持抗战,誓与华北人民共存亡”,有落款、有时间。这个题词,是由聂司令写在一张纸上贴在墙上的,在墙上挂了许多年,口头镇许多乡亲也都知道这事。赵白容家房子的西边有一个大石碾和石磨(图八)、(图九),乡亲们经常在这里推碾、磨制面,聂司令不忙时也走近乡亲们,向他们了解每家的生产生活情况。

   

图八:石碾

图九:石磨

       说起对聂司令的印象,赵文章听父亲赵绵伟对他讲过,聂司令就像家里的一个弟兄一样亲切,对部队管得严,不但不扰民,还经常对乡亲们进行援助,乡亲们是打心眼里佩服。赵江河也听爷爷讲过,聂司令当大官也挺不容易的,每天的工作都很忙,那时,虽说口头这里没有日军(日军是1941年9月后开始来这里扫荡的),可南边的县有,还在受着日军欺压的苦,聂司令在这里住时也不得清闲,电话、电报不断传来送去,战士也不断骑马跑来跑去,他自个要掌握敌情、做出判断,下达命令,指挥战斗。

       来乡亲们知道了聂司令工作的繁忙后,大家也都积极行动起来,努力为聂司令分担些责任,行唐人民和边区根据地的领导步调一致,以积极工作,支援抗战的实际行动配合聂司令作战:

       行唐县党组织迅速扩大。到1940年8月份时,党员已增至3860人。

       行唐县的抗战队伍扩大迅速。1940年5—8月份的三个多月间,先后就有800多名青壮年参军入伍,又有1300多名加入了地方抗日游击队,当时任晋察冀第五专区有关领导、国际友人柯棣华、巴斯华在出席行唐扩军工作的现场见证了这一生动场景。

       行唐县制造武器迅猛。1940年春建立的距口头仅4公里的黄掌头村造枪厂,94名干部工人日夜加班,突击制造,很快造出大枪2000多支、手枪3000多支,手雷、地雷、手榴弹不计其数,不仅保障县域需求,还支援了正定、新乐、灵寿等县。

       积极为抗战培育人才。当时口头镇有全县最高学府“行唐县第一完全小学”,113名学生发奋读书,师生共同坚守抗日教育阵地,这些人除孙钟云校长牺牲外,日后都成为了抗日的主干力量。

       捐献物资踊跃。当得知前方战士缺少鞋子时,在行唐开会现场,大家纷纷脱掉自己鞋子当场捐献,“脱鞋运动”被1940年8月的《抗敌报》进行了报道,仅7-8月份,全县共捐鞋6400多双,袜子100多双,毛巾400多条,猪10头,水果800多斤,有力支援了前线。

       抗战英雄层出不穷。涌现出了战斗英雄康福山、连永康、郭米贵、杨志勇;爆炸大王安永昌、甄六子;模范教员郑信、赵淮;劳动模范樊均、牛国才、赵荣芹、王清彦、李常山等一批先进典型。行唐县的抗日战斗真正做到了全民皆兵。当时流传的一首歌谣就如实反映了这一情景。

       在聂司令领导晋察冀人民开展轰轰烈烈抗日时,其夫人张瑞华当时是晋察冀边区主要妇女干部,在张瑞华的领导下,行唐县的广大妇女同边区妇女一道冲破几千年封建礼教的束缚,走出家门,融入抗日救国的洪流中,教唱、排演抗日歌曲和节目,开展支前模范比赛、参与抗战和边区建设等活动,极大地鼓舞了全县人民抗战和捍卫晋察冀根据地的热情。《唱唱妇女领袖张瑞花》就是当时场面的一个真实写照,唱出了当年口头一带妇女群众的心声。词曲是这样的:

       为了巩固抗日政权,聂司令在这次驻扎期间,还指挥并参与了行唐县的宪政运动,做到了家喻户晓,人人明白。加强了政府与人民的联系,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主统一战线,健全了立法和行政统一的新民主主义政权机构。行唐县各选区选举工作因准备充分,进展很顺利,7月中旬胜利结束后,8月上旬经全县选民直接投票,选举出行唐县出席边区参议会的参议员共6位:

       聂荣臻

       邵式平(第五行政督察公署专员)

       张瑞华(妇女干部)

       刘洛玉(行唐开明士绅)

       谢文义

       杨超如

       同时选出县议员52名。聂司令亲自指挥的宪政运动在行唐开了个好头,开启了群众真正意义上的民主解放。后来,因当时反扫荡的需要,战斗频繁、交通不便和各种条件的限制,一直未能举行,时隔两年多,当反扫荡取得了一定战果,根据地得以稳固后,即1943年1月15日,边区首届参议会终于在阜平温塘隆重召开,这是后话。边区首界参议会的召开,是晋察冀边区史上民主建设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边区的民主建设越来越完备,它也成为新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雏形。

       8月下旬,行唐县议会在口头镇正式成立,并隆重举行了第一次会议,县选举工作结束。聂司令也于8月下旬离开口头镇,投入了更加紧张的史称“百团大战”的指挥中。驻行唐的教导团随即也开赴前线,奉命向新乐、灵寿、完县、曲阳等地展开破击活动,行唐县也迅速整合地方武装组成3000多人的队伍,配合教导团共同对日战斗,每天晚上分别出击,扒铁路、拆电线,仅用两周的时间,彻底切断了平汉铁路和东长寿至行唐、行唐至灵寿的公路,受到了晋察冀军政领导的表扬。

       新中国建立后的1950年春天,聂司令指挥进军西南时,派专人绕道给赵白容送来了一封信,大致内容是感谢和邀请他到北京做客的话语,送信人只喝了杯凉水就快马赶路去了,这封信一直被赵白容保存了多年,也讲了多年,还为战士没吃上饭自责了多年。后来这封信因多年受潮,长了毛,字迹模糊实在看不清了才不得已扔掉。

       行唐县是1924年有了党的活动,1927年诞生党组织的,是革命老区,是模范根据地,有着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聂司令并肩战斗的光荣革命史。在那抗日战争艰难岁月里,在聂司令员的带领下,行唐人民奋勇投入抗击日军、保家卫国的战斗中,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撑起了晋察冀一方可靠供给处、一道安全的铁壁墙、一个温馨的栖息地。行唐人民与聂司令和晋察冀的军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友谊必将万古永存!行唐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付出了巨大努力,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的舍小家顾大家、敢于担当、不怕牺牲、英勇顽强的革命精神永远值得我们铭记!《聂荣臻回忆录》中聂司令曾说:“在晋察冀的岁月将成为我一生的光荣”,同样,聂司令在口头镇的岁月也是口头镇、全行唐县人民的光荣!缅怀伟大的聂司令!缅怀所有革命先辈们!

行唐县文化馆 

行唐县文化馆
电话:0311---82661611 13165581279
邮箱:1125272639@qq.com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