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新闻

行唐民歌

2016-03-21 0

行唐民歌

      行唐县位于河北省西南部,南望省会,北顾京津,西依太行山脉,东临华北平原,是“中国红枣文化之乡”和“千年古县”。境内分布有山区、丘陵、平原、河流,物产丰饶,民风淳厚,历来为汉族聚居之地,另有满、蒙、回、藏、壮、苗、彝等13个少数民族,民众基本操北方官话方言。
      在行唐这块美丽神奇的土地上流传着大量的民歌:有产生于本地的《小五更》、《小白菜》、《四辈上工》等,有源自于陕北、晋北的《走西口》、《五哥放羊》等,有流传于我国许多省份的《送情郎》、《孟姜女哭关》等,有从鼓书、琴书、二人转、秧歌戏等中转借而来的段子如《梦中风》、《小姑贤》等;而近现代民歌,则基本是行唐人自编自唱的行唐故事或行唐人物如《战斗英雄康福山》、《十七团打龙岗》等。这些民歌在行唐民间艺人一代代的口口相传当中,赋予了它们这方水土的品格、气质,淳朴的就像家乡人一般。
      也许是地理环境和历史的缘故吧,行唐的小调数量最丰富,其次为各种工程号子、农事号子,很少有山歌。
这些民歌小调,在曲式结构上,有二句式结构、四句式结构、三句式结构、五句式结构和多段结构等,其中的上下句结构是极富个性的曲式结构;在调式上,以徵调式和宫调式为主,偶见羽调式和角调式,并且调式音中经常出现变徵。歌词讲究押韵,佐以大量行唐方言俚语,乡土气息浓厚;歌词中还大量使用衬词,衬词一是作为歌词字句的“衬 垫”,一是具有一定的情绪特征,对音乐意境的渲染,对感情的表达、对音乐风格的构成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小调常采用四季、五更、十二时等时序体,多侧面、较细致的陈述内容。曲调大多委婉质朴、生动感人,演唱时,多采用叠、打、颤、滑等技巧。在演唱形式上,有独唱、对唱等,多用于民众生活的休息、娱乐、集庆等场合。
      “旧时代的民间小调,所反映的社会生活面是很广阔的。有精华、有糟粕,格调高低不一。但其主要内容是表述劳动人民的悲苦生活与美好憧憬,劳动生产与反剥削反压迫斗争,自然界和社会历史的种种知识和生活的经验。作品中交融闪烁着生活情趣、高尚的道德情操与乐观主义精神”(摘自《口头镇歌谣集》序)。新时代民歌则热情地讴歌人民当家作主后的幸福生活和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光荣传统。
      我们在采录、整理过程中发现这些民歌小调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民间艺人在演唱时具有很大的即兴性,同一首民歌每次演唱都会有多多少少的变化;一是多首歌词共用一个曲调——当然它们也不是简单地重复,是随着歌词有所变化的。
      行唐民歌是行唐民间艺术的优秀代表,行唐民歌的挖掘、抢救和保护,对弘扬行唐的历史文化有着重要作用,对于研究中国音乐史、丰富中国民间音乐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近年来由于受社会发展、时代需求的影响,导致青少年对传统民间艺术的兴趣不高。现在又随着一大批传承人的离去,行唐民歌已面临严峻的传承危机。

 

行唐县文化馆
电话:0311---82661611 13165581279
邮箱:1125272639@qq.com

To Top